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齐国刀币的鉴定
齐国刀币的鉴定
 
      这三件齐国刀币文物,形状虽作刀形,但周围有矮脊棱,刃部没有经过磋磨,无切割作用。其上铸有铭文,自左而右分别为"齐建邦长去法货"、" 齐法货"、"安阳之法货",表明是齐国不同地区发行的法定货币 。

      交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越进步的社会,交易的时机、 频率、品种、数量就越多。为了方便交易进行,势必发展货币的功能。 货币的演进大致经过四个时期。最先是物物交换。以多余的产品交换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接着为实物货币时期。因为不容易找到有相互需要的对象,渐渐就以经常被接受的东西作为交易的媒介,间接交换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交易的媒介最好是不腐烂、容易计值的物品。第三阶段是金属称量时期。金属的取得有一定的难度,它不腐败,可改铸,被普遍认为是最理想的交易媒介,以重量作为价值的依据。每次要称重量毕竟是件麻烦事,所以在当国家建立之后,就由政府发行值得信任的、价值一定的货币,以方便交易的进行,而进入第四阶段的铸货时期。货币最初也以重量计值,后来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法令,慢慢演变成与本身重量不等值的信用货币 。

      在实物货币时期,不同地区与时期有不同的交换媒介。小篆的"质 "
字就表现了这种习惯,由二斤和一贝组成(鬵)。甲骨文的"斤"是一把装有木柄的石斧形。石斧是古时实用的工具,可砍伐树木,挖掘土地,充当兵器;而且好石材也并非随处可得。"贝"字则作暖海生长的贝壳形。贝壳质料坚硬细致,有美丽的色彩及光泽,可串联成美丽的饰物,对内陆地区而言是珍贵的东西。斤与贝分别代表日常必需品与稀罕物资。"质"字表达一枚海贝与两把石斧等值,可以作等量的交换。海贝因个体轻小而均匀,长度一般是2厘米上下,易于收藏、 携带与计价,因此成为中国早期最重要的交易媒介。但到了战国时代, 因其已累积太多,地位就被金属取代了 。

      金属铸币要有固定的形状。起初是顺势以交易的物品造形,为行用的方便,才慢慢变小、变轻。战国时代主要流行三种形状的祷币。中原的三晋地区采用各式各样农具形的布币。西南的秦、韩地区使用可能源自权衡的圜钱。东北的燕、齐地区则采用刀形的刀币 。

      比之石斧,农具代表更为进步的农业社会,那么刀币呢?刀的作用和造形多样。切割菜蔬鱼肉的刀面是平直的;劈砍杀人的刀刃是外弯的。燕、齐的刀币,刃面内弯,主要是作自外向内的拉割。使用割禾的镰刀时便是这种动作。但刀币的柄端都有圆环可以悬挂,用于随身携带, 又与农夫使用嫌刀的习惯不同 。

      中国至迟在商代就已用竹简作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了。竹简宽度有限,而且一沾墨汁字迹就擦不掉。如果写错字,只有用刀把表面字迹刮削去掉,重新再写,因此"删"字就作一把刀在书册之旁之形,以表达删削之义。在纸张未普及前,书刀为文士随身携带的文具,故东周时期的墓葬,铜削常与书写的工具一起出土。刀币应该取形于书刀,而且反映出战国时代教育已有相当的普及率,因此市场上才有很多书刀贩卖。

       
本文由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鉴定中心(www.chinawenwu.cn)整理转载。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