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古代文物之石磨盘与磨棒
据综合的科学考察, 10000年前地球的气温,其年均温度比现在低了大约有5度。那时华北太冷,而江南却颇适合从事农耕。在湖南道县玉蟮
宫遗址发现了经科学鉴定超过万年的栽培稻谷。但9000年前之后,全球气温却急遽上升,并持续了几千年之久,年均温度比现在高了 21 ,以 致华南太过炎热,不再适宜居住和发展农业。人们于是北迁至华北的河南、河北一带,并顺应区域条件,变华南的稻作农业为华北的小米种植。

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经过了长期辛劳的 耕作后,终于获得了预期的收获,从而使一段较长时期的生活有了保障更快乐的事了。商代正是以收获农作物的喜悦来表示生活幸福的意义。 甲骨文的"釐"字,作一手拿着木棍,正在扑打禾束以脱下谷粒的情景, 有 时 禾 束 还 拿 在 另 一只手里。 " 恭 贺 新 禧 " 的 " 禧 " 应 该 写这 个 " 釐 " 字 。谷类的仁实有的坚实,有的松散,但都有坚硬的外壳,要去掉外壳
才能食用。因此只要有采集或收割谷物的活动,大概就会使用某些工具或设施去做去壳的工作。华北一些最早期的遗址,如公元前 5900 年的
河南新郑裴李岗,以及稍晚的河南密县、巩县、舞阳,河北的武安 磁山等遗址,都发现像图示这样的一套专为去壳而磨制的石磨盘及石磨棒。磨盘的形状都大同小异,是一块前后端修整为圆弧状的扁平长板,有时长板的一端比另一端稍大,有时一端作平圆形一端作尖圆形。 板下总有两两相对的半球状突出小足。磨棒则一如擀面棍,大概有磨盘的一半多那么长。
 
从发掘的数量看,石磨盘和石磨棒应该是那时家家户户都配备的用具。其用法是把少量谷物放到磨盘上,双手拿磨棒在谷物上压碾,去掉其外壳而取得其中的仁实。这种去壳方式所得的仁实量不多,颇花费时间,而且谷粒也易因碾压跳动而逸出窄盘外,工作起来并不是非常理想。不过,这时的农业虽已脱离初级阶段,但仍然只是在山坡作小面积的耕作,并辅以渔猎活动,故尚未进入完全以农业维生的阶段,日常谷物去壳量不多,石磨盘还足以应付需要。到了公元前 4000 多年西安 半坡和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时代,人类对农业更加依赖,每天消耗的粮食增多,以石磨盘少量脱壳就既不符合经济效益也不便利生活了,因而不能不思考改良之道。于是脱壳工具就采用了效率很高的木或石制的臼与杵,这种平板状的去壳工具就不再出现于遗址了。甲骨文的"舂"字作双手持杵在臼中捣打谷粒之状,这是后代一直沿用的于臼中去壳的作业。使用杵臼脱壳,双手可大大地用力,从而加速作业的进行。在现代脱壳机械未发明之前,这已经是最有效的方式了。

本文由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鉴定中心(www.chinawenwu.cn整理转载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