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瓷器文物总体上还有五种作伪方式,往往与瓷画(纹饰)等其他作假方式一起使用:一是做土锈法,因为明代以前的高古瓷器绝大多数是出土文物,一般鉴定方法是用水浸湿底部,用鼻子闻,如有土浸味便为出土文物。造假者便涂上一些老土冒充,但容易识破,因为土浸是瓷器上百年氧化腐蚀形成的锈斑,很难剥落,而假土浸很容易用手剥落。二是药浸法。即上已提到的用氢氟酸来处理釉的表面,或用高锰酸钾涂抹釉面、浸泡,这一手法不仅用于高古瓷器的仿制,同样也用于明清瓷器的仿制。但这种方法制成的仿品有一股药水味,且涂擦过于均匀,容易识破。三是假开片法。是将刚出炉的瓷器洒上盐水、或在瓷器出炉前开炉惊风,瓷器釉面就会出现爆裂,产生开片,然后再在开片处涂上污水、茶垢,冒充古品,但也容易做文物鉴定,只要将开片污垢擦去便见本色,而真正的老品开片中的污垢须用84洗液浸泡24小时以上才可去除。四是老底接新胎法。即在真正的老瓷器残破的底部接上新瓷胎。这要从其器型、釉色上加以鉴别。五是底款作假法。对于底款作假的鉴定,由于涉及明清、民国各款瓷器,因此需要我们充分熟悉各种底款的书写字体、形制、类型、色彩等等,同时兼带熟悉各类瓷器的底(圈)足形制,才能从底(圈)足上鉴定一件瓷器的真伪。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文化底韵深厚,因此建议作为初学者,对于瓷器文物的鉴定先从晚清、民国民窑彩瓷、青花瓷开始,熟悉掌握如"桃花美女"、"太太休闲"、"渔樵耕读"、"缠枝莲"、"浅绛彩"、"珠山八友"等基本瓷品、瓷画(纹饰)、艺术流派,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慢慢积累,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贻害无穷。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