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史前的"金砂陶"哪去了?战国.金盏和金匙
相传,明朝奸相严嵩弄权二十多年,金银山积,富比帝王。后被抄家,流落为乞丐,端着个金碗讨饭吃,最后饿死在看坟人的小屋里。这故事就叫"拿着金碗讨饭吃"。后来,这句话演变为一句成语,意思也就变了,往往用来比喻那不认识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反而去乞求于人的事。

严嵩那四百年前的金碗早巳不知下落。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的一个古墓中却挖到了一个金碗,即金盏;和一枚金匙,即金勺。金盏高10.7厘米,上口直径15.1厘米,重达2150克。金勺重50克。这两件东西的出土,中国制作黄金器皿的历史一下子被上推到了两千四百多年以前!

金盏分为身、盖两部分。盏身两侧附有环耳,盏底是平的,下附三足。足为倒置的凤凰头形。盏盖顶部有圆圈形圜纽,纽与盖由四个立柱相联结,铸为一体。盖的边口附有三个口卡,与盏身的上口恰好扣合。盏的身、盖上分别饰有多种纹饰,典雅而大方。那金勺也经过雕镂,十分精美。无论在哪里展出,都使观众赞叹不已!

黄金的使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广泛。贵族们的戈、殳等兵器上,往往以黄金错字,腰带的铜钩上,也以金银嵌成纹饰。在中山国王陵出土的随葬车马具,大多是错金银的,以及包金叶的。甚至随葬猎狗的项圈也是以金银制成的。这时, 黄金巳不仅用于制作饰物,且巳成为财富的同义语。有名的"千金买骏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燕王为了求贤,筑了个台子,就叫"黄金台"。在楚国,黄金已被用于铸造郢爰与卢金,为广泛使用的货币。

春秋战国,在中国文化史上堪称黄金时代。同时,在中国黄金史上也是盛世, 已远非初始。那么,中国的黄金史肇端于何时何代呢?

据报道,在安阳殷墟曾发现过金叶片,还有以松石壤嵌的虎形饰,两只闪闪发光的虎睛就是嵌入的黄金。同时,在山西的石楼,也发现商代的金耳饰。其年代距今都有三千多年。
我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的藏品中,曾见到过一对金环,一枚金耳坠,还有一枚金笄。笄长27.7厘米,重108.7克,含金量为百分之八十五。它们都是在北京昌平商代中期古墓出土的,已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四五百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金笄,似为铸件,虽经打磨,铸痕犹存。这不禁令人欲问,黄金的熔点高达1064.43度,古人是怎样冶铸的呢? 说来这仍是个难解之谜。但我们知道,那时已能冶铸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鼎,在殷墟发现的冶铜熔炉其直径达80厘米,可以推想,只烧木炭,没有鼓风设施是不可能的。
看来,这小小的金笄,那硕大的铸鼎,以及殷墟出土的技艺精湛的玉雕,它们都默默地诉说着中国上古的惊人的文明。我们对此至今仍认识不足,还得重新去测度和估量呢!
相当中原商代时,西南古蜀国的黄金更引人注意。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了一枚金杖,上刻精致的纹饰,它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古蜀王鱼凫王的。同时,出土的还有黄金面罩。其时代距今约三千一二百年,可知其制金工艺已相当进步了。 古史记载,中国先秦时,黄金产地主要在川南及云南。从考古发现看,历商周及先秦, 古蜀及楚国的制金工艺也高于其他地域。因之,有些学者认为,中国黄金术有可能是从大西南肇始的。这一学术观点是有道理的。

中国黄金史之源,目前有器物可考的只能追溯到此了。如欲穷源竟委,只有两块含有金砂的陶片可说了。那是1978年河南省汤阴县白营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我去参观时,亲手掂过,沉甸甸的,比同样大小的普通陶片重三五倍也不止呢!

这两块含金砂陶片说明,四千年前的先民已注意到了这闪闪发亮的黄色颗粒,并已知道用以装饰陶器,以及在陶窑的高温中不会烧坏。可是,他们却未能将其冶铸成形,去把自己的妻女打扮得更漂亮!

在这里,我不能不为我见过的这两片"金砂陶"的命运记录一笔,以供人们参考:这两块含金砂的陶片,曾参加过汤阴白营遗址发掘的武汉大学教授方酉生也曾亲眼目睹,他也为这中国最古老的金砂陶下落不明而不解。之后,我和中国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陈志达先生谈起这事,他说,原考古报告他看过,谈到了那陶片,但没有说是"金砂",只说陶片中"含有黄色颗粒"。1'黄色颗粒"的话含混不清,也没做出鉴定,发表时就删掉了。报告中没有了,若那陶片仍在就好。为什么时过30年至今仍没个鉴定结果呢?那若是金砂,那就是中国黄金史的源头哇!何时才能有个交代呢?人们在翘首期盼着,真希望不会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