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骆宾王的边塞诗
唐 代 边 塞 诗 的 高 峰 期 在 盛 唐 , 此 时 名 家 辈 出 , 量 多 质 高 , 后 世 研 究 者 多 着 力 于此 , 成 果 亦 丰 。 然 而 初 唐 骆 宾 王 的 边 塞 诗 无 论 内 容 、 文 化 意 蕴 , 还 是 艺 术 风 格 , 都 颇具 特 色 , 在 唐 代 边 塞 诗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
 
唐代边塞诗的高峰期在盛唐,此时名家辈出,量多质高,后世研究者多着力于此,成果亦丰。然而初唐骆宾王的边塞诗无论内容、文化意蕴,还是艺术风格,都颇具特色,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骆宾王,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因其父在博昌(今山东博兴) 为官,幼时便随家北迁博昌父亲任所。高宗龙朔元年,骆宾王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咸亨元年",骆宾王因事被贬,远赴西域从军,不久又到西南边塞,人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仪凤三年,归朝任侍御使,因事被诬下狱,次年获释,旋赴幽燕军幕。三次从军,使骆宾王的足迹远达西域和西南、东北边塞,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不仅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也为边塞诗注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骆宾王从军边塞,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时代的因素。公元618年,唐朝统一中国,成为继汉之后又一个强大的帝国。但是,唐朝自开国初一方面,唐朝初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激发了文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洋溢着蓬勃朝气和进取热情,耻于皓首穷经,推崇任侠尚武, 渴求建立功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便是生动的写照。骆宾王在《咏怀古意上裴侍郎》中也袒露心扉:"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伸。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轻生常慷慨,效死独殷勤。"诗人价值取向的变化,导致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于是,初唐许多诗人都有出 塞从军或使边游边的经历。如王无竞、卢照邻、张宣明奉命使边,乔知之、陈子昂、张敬忠、崔融、苏味道等出塞从军。比较而言,骆宾王出塞从军的次数多,时间长,足迹远,他用亲身经历和细膩的笔触,为初唐边塞诗开拓了一片新奇的天地。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说:"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 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台阁上只有仪式的应制,有'缔句绘章,揣和低昂',到了江山与塞漠,才有低徊与怅惘,严肃与激昂。"四杰之中,王勃没有出塞经历,他的诗歌只能说是移至江山 ,杨炯有边塞诗却未曾出塞。而卢骆均有出塞经历,尤其是骆宾王的边塞诗,真实记录了他从军数年南北转战的苦乐悲欢,决非泛泛而谈。骆宾王走向边塞,不仅开拓了题材,把诗歌从宫廷和台阁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把边塞诗创作和边塞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摆脱了依凭汉代史书和空想拟作,使边塞诗因为作者亲历而更加真实,更加富有魅力。从边塞诗的发展历史来看,汉魏时期也有"名副其实"的边塞诗,如马援的《武溪深》、霍去病的《霍将军歌》以及曹操北征时期的边塞诗,均是边塞军旅生活的真实写照。南北朝时,边塞诗虽然数量大增,但因南朝诗人受时代和疆域局限,并无一人到过真正意义上的北方边塞。即使是鲍照和吴均的边塞诗,虽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仍旧缺乏边塞的真实感。经过隋代的过渡,到初唐时期,边塞诗不再是凭借史书遥思边塞写汉代英雄和史事,而是以亲历边塞和战事为基础,抒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记述边塞的人物和事件,与时代紧密结合,成为反映边塞生活的形象记录。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