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的将军封号
作者 杨 旭 东 李 川
"将军,周官也。赵王以李牧为将军破秦,始受大名。王翦、灌婴并为之"〈《汉官六种.汉官仪》卷2,中华书局1990年周天游点校本)。汉兴, 将军制度逐渐走向等级化,到武帝时将军等级的区分更加强化,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临时性的征伐将军逐渐成为真正的权臣。而这种等级化的趋势从将军的封号上可见一斑。说到将军的等级,笔者认为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征战时在军中的等级,也可说是军阶;二是在朝廷中决策国 家大事时的等级,也就是官阶;当然这两者很多情况下是依存关系。
先说官阶。在班固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 2005)中有"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省。元狩四年(前119〉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前8)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缓,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后汉书.百官志一》〖中华书局, 2005〉中也说:"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欲尊宠之。以古尊官惟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成帝绥和元年(前8〉 ,赐大司马印缓,罢将军官。"那么,在元狩四年已被加封"大司马"之号的卫青便成为汉朝当时的最高军事首长,只不过无"大司马"的印缓而已,军国大事已经可以决策。由此可以看出大将军能成为权臣,实是因 为"大司马"之号,而非因为"大将军"号本身,因为"将军"一职只是"以为卿号"。"骠骑将军"号是武帝在即位十二年后特为霍去病而立,并且在此 后 没 多 久 也 将 " 大 司 马 " 之 号 冠 在 其 上 , 同 大 将 军 卫 青 一 样 同 为 汉 朝当时的最高军事首长,二将军号位极人臣应该从武帝元狩四年(前119 〉开始算起。在《后汉书,百官志一》中记载说:"将军,不常置。本注曰: 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 。又有前、后、左、右将军。"至于讲车骑、卫将军皆"比公",那就又是后 起之 事 了 。"车骑将军"在宣帝地节三年因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 , " 车 骑 将 军 " 权 臣 的 地 位 才 被 确 定 。 卫 将 军 是 在 宣 帝 地 节 三 年 七 月免 张 安 世 " 大 司 马 车 骑 将 军 " 之 职 而 改 封 为 " 大 司 马 卫 将 军 " ( 《 汉 书 . 张汤传》〉,这以后才"比公"的。这都是因为"大司马"封号的缘故。因为" 大司马"号只加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个将 军封号之上,仅此而已;四个将军封号加"大司马"号的时间又有先后, 就形成了《后汉书,百官志一》中确定的等级划分。应该注意的是,在武帝后元二年,武帝临崩前,授遗诏"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 殚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汉书,霍光金曰 碑传》〉 ,以辅佐幼主 , 这时武帝巳经撇开了三公 , 而 只 是 以 将 军 的 封 号 授 予 信 赖 之 人 ,这 是 将 军 实 权 化 的 真 正 开 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