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瓷器鉴定Content 首页 > 瓷器鉴定 >
五代瓷器特征与制瓷工艺的改进
从唐代瓷器的雍容浑厚,发展到五代瓷器的优美秀致,不仅是制作者审美观点的变化,也是工艺进步的表现。五代制瓷工艺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为了瓷器胎薄,对原料的加工更为精细,使烧成后的胎质更加致密,玻璃化程度高。五代时期的大件器物以及轻巧秀美的各类器具的烧成,与制瓷原料加工技术进一步改进有关。相应的成型技术也有提高。五代的盘碗胎质均较薄,器皿口沿常作花瓣形,有五瓣、六瓣、八瓣不等;也有三瓣与四方形的,圈足。足壁有的较宽,有的较窄,窄者足高而外撇,宽者足直而矮。盏托常常压边成荷叶形,托则折腰,圈足高而外撇。执壶常起棱作瓜形,流较长而微弯。杯有完全仿造金银器杯烧制的。深腹杯, 作海棠式,高喇叭圈足等,这些器物的成型难度均较大,表现出五代时期在成型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为北宋制瓷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装烧技术的改进更具有开创性,五代越窑青瓷所谓"秘色",北方白瓷呈色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明显可以看出窑炉结构的改进,成功地控制窑炉还原气氛更是一个重要方面。使用匣钵装烧较唐代更为普遍,使瓷器的呈色均匀纯净。为了使器物的外观完整,提高它的实用价值。支钉不仅小,并支在器物的不显眼之处。五代满釉瓷器烧造成功,是这种支烧工艺改进的结果。

五代十国时期的瓷器生产也是在唐代南北瓷窑的基础上进行的。南方浙江越窑以及北方河北定窑是主要的烧瓷基地。江西的景德镇窑虽然这时巳经崭露头角,但主要是模仿烧制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

五代时定窑瓷器的釉色与晚唐相同,纯白或白中闪青者居多。器类有碗、盘、灯、碟、盒、罐、瓶、枕头和玩具等。每一品类的式样繁多,即如食器的碗有近10种之多。碗、盘
的胎质较之唐代轻薄,有的盘、碗口沿稍外撇,常作五花瓣口,外形亦是瓜棱形, 圈足窄,制作精致。五代窑址中采集的器沿作四出花瓣的盘与江苏连云港市五代墓出土的花瓣口沿盘相同。灯敞口、折沿、高圈足,腹部及圈足均施有弦纹。碟沿作葵花形,圈足,内底稍隆起,釉色白中泛青,有光泽,外壁釉厚处如堆脂,色淡青,近底露胎,这类白瓷碟在湖南长沙五代墓亦有出土。

五代定窑瓷器上已开始出现划花装饰,线条洗练,但较简单。晚唐五代时期,定窑烧瓷所用的燃料是木柴,是烧还原焰最理想的燃料,这时期的定窑白瓷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的,它的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唐五代时期的定窑还烧制一种"官"、"新官"字款的白瓷,这种白瓷加工精致,造型新颖,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在湖南长沙、浙江临安等地的晚唐五代墓中均有出土。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膩,制瓷原料加工精细,胎质浅灰色,胎壁薄,器型规整,器表光滑,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鲜明,给人以轻巧之感。器物施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瓷器不同。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期即有"秘色瓷"之称。这类越窑青瓷在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不少。吴越国都城杭州市郊玉皇山麓钱元璀墓,杭州施家山钱元瑾欠妃吴汉月墓,临安县功臣钱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器型有碗、盘、洗、蝶、盒、杯、钵、釜、灯、罐、罂、缸、执壶和唾壶等。五代初期越窑瓷器仍以光素无纹饰为主,问有用刻花装饰的,繁缛的刻划花甚少见,着力于造形的秀美,是五代越窑的主要特征。

江西景德镇窑的瓷器名闻天下,但对于它的始烧年代目前瓷器鉴定界尚无定论。5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湘湖与湖田一带考察时,在石虎湾的公路上和胜梅亭的山坡上发现不少青瓷和白瓷碎片。这些年来,又在湖田与黄泥头发现与石虎湾、胜梅亭相同的遗址。这些窑都烧造青瓷与白瓷,用叠烧法,碗心都黏有支烧痕,器物变形较多。青釉色调偏灰,白釉色调纯正,洁白度很高。由于它们的造型特征与五代墓出土的相同,故以上遗址均应属五代时期的窑址。景德镇五代瓷窑均烧制青瓷和白瓷。青瓷与唐五代越窑相似,质优的可以乱真,即所谓"艾色"。白瓷胎致密, 色调纯正,与邢窑白瓷接近,且透光度较好。

本文由瓷器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