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瓷器鉴定Content 首页 > 瓷器鉴定 >
唐代瓷器的工艺成就
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唐代,出现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并出现了评品瓷器高下的专著一一《茶经》,瓷器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时期越窑青瓷的质量巳大为提高。原料经过粉碎、淘炼,瓷胎质细膩致密,不见分层现象,气孔也少,胎色呈灰淡紫等色。成型技术也普遍提高,器形规整,碗、盘、执壶等胎面光滑, 釉层匀净,坯体显著减轻,圈足纤细,足壁外撇,制作十分认真。釉料处理和施釉技术也较前有很大改进,釉面均匀,开细纹片,没有剥釉现象,呈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

匣钵的使用是唐代瓷业装烧技术的一个重大贡献。越窑在中唐以前,多采取叠烧,用明火烧成。凡碗、盘等圆器,都逐层叠烧,以增加装烧量,所以器底很厚,碗、盘的内外底均留有支烧痕迹,釉面也不可避免有烟炱或砂粒粘附。中唐以后,匣钵的创用,使越窑成为一代名瓷,促进了五代越窑青瓷的新发展。

邢窑是北方最先烧成白瓷的名窑,并且是把白瓷提高到"白如雪"的高水平的重要瓷窑。

邢窑"类银"、"类雪"的白瓷在邢窑的白瓷的产量中仅占少数。这类白瓷采用优质原料,制作精细,造型规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
虽然陆羽从品茶的角度出发,抑邢而扬越,认为越窑瓷器质量在邢窑之上。窑址出土物表明,邢窑确实大量生产粗白瓷,陆羽的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从《茶经》的记载里知道,北方邢窑白瓷和南方越窑青瓷在唐代是齐名的。

唐代的陶瓷有"南青"与"北白"之说,但这是对唐代陶瓷发展整体情况而言的。唐代生产除了青瓷与白瓷之外,还有"釉下彩"瓷与"花瓷"等品种,"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釉下彩"是唐代制瓷工艺的新成就之一。唐代越窑青瓷采用刻划花装饰的同时,浙江临安唐水邱氏墓出土的越窑青瓷却出现了新的褐色釉下彩绘的装饰方法。然而越窑的釉下彩并没有发展起来,北方邢窑也仍然采用刻划花装饰,唯独湖南的长沙窑发展了釉下彩。釉下彩的运用,为瓷器的装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长沙窑初期采用模印贴花装饰,为了突出它的艺术效果, 往往又在贴花上再施褐色彩斑,然后施青釉。这种釉下彩的褐色水渍斑在元和三年双系罐以及模印贴花壶一类器物上就已普遍使用。壶罐肩上饰以褐绿四圆斑者,时间可能稍晚。釉下褐绿彩有两种;一种是在坯上用褐绿直接画纹样;另一种先在坯上刻出纹饰轮廓线,再在线上填绘褐绿彩,最后施青釉。镇江唐大中十二年少卿墓出土的双系罐是其代表之作。釉下纹饰的大量出现,为后世釉下彩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花瓷"的出现,是唐代陶瓷工艺又一大成就,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类主要有壶、罐、拍鼓等。故宫博物院藏唐黑釉斑点纹拍鼓是它的代表作。这种瓷器曾经在古董市场出现并称之为"唐钧"。建国以来在河南郑州、泌阳、郏县等地的唐代墓中出土较多,因此推测它的窑址可能就在河南这些地区。关于它的产地,根
据唐人南卓《羯鼓录》,"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小碧上掌下须用明肯之声……且用石末花瓷,因是腰鼓……,' 的记载,可知它的产地在河南鲁山。

1977年,故宫博物院第三次派瓷器鉴定专家赴鲁山调查,终于在鲁山段店窑址中发现黑釉斑点纹腰鼓的残片多件。这些残片与故宫博物院所藏腰鼓完全相同。证实了南卓《羯鼓录》的记载。烧"花瓷" 的窑址除了郏县黄道窑、鲁山段店窑外, 还有禹县上白峪窑。

禹县是钧窑的故乡,宋代钧窑的产生与"花瓷"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由瓷器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