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田黄石的演变与二次生成

田黄石的演变与二次生成

我们知道,田黄石属于寿山石的一种。寿山石与青田石、昌化石, 并称为中国印石三宝。而寿山石则又分为山坑、水坑、田坑。顾名思义,山坑由山上开采,水坑则采于水下,唯有田黄属于田坑。田坑是挖掘出来的,所以又称掘性石,属"无根之璞",为"无脉而流"。但它当真就没有母体吗?它的母体又在什么地方?它的母体显然应该还是寿山石,如果将寿山石的山坑和水坑称之为原生矿的话,那么田黄的母体是离不开这一原生矿的。

据地质学上的分析,在距今约2—3亿年至6700万年之间,也就是地质学上的中生代时期,寿山山区发生过一次剧烈的火山爆发,岩浆突破地壳,各种矿物成分在高温中分化聚合,待熔液冷却后,这—区域岩石中的叶腊石、高岭石、地开石等富集成矿,岩层中便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寿山石。

随着时间进入数百万年前的地质第三纪末期,由于地震的影响,还有风雨剥蚀,以及山洪的冲刷,有少量的寿山石剥离母体,脱开原生矿,滚落下行于坑头占一带,随寿山溪迁移流动,直至下游的结门潭为止,并逐渐沉降到溪流两侧的水田与沙地中,被土壤或细沙埋藏起来,长期接受得极其细腻与异常温润起来,终于彻底告别了母体的原来面目,从而出落成了金光熠熠、黄亮灿灿的田黄石了。当然,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田石也有白田或者黑田的分类。即便是纯粹的田黄,由于其迁移于土中的先后,以及沉积于地表下深浅不同,其黄色的色泽也有若干区别。但是,无论白田还是黑田,由于都经受水中色素离子对石质的浸润,所以都无一例外地带有黄色的底蕴。可见田黄是属于二次生成的宝物,后天的水土滋养至关重要。但原生矿的种子则决定着它的品质,按地质上的矿物成分检测,田黄的主要矿物成分是地开石,也就是说唯有山坑或水坑中地开石成分的寿山石滚落下来,才有可能演变成田黄。如果是叶腊石,虽然有同样的酸化条件,那二次生成的也只能是迥然有别的牛蛋黄。

所以田黄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双重作用下的结晶。既钟山之灵气,亦说到水土的孕育,就不能不再说一句寿山溪的神奇了。因为地开石并非寿山独有,别处地开石的颗粒脱落山体后被水土掩埋也并非没有,但为什么只有寿山溪两侧的水土里才会有田黄石呢?当地人认为这是寿山溪的溪水比较"利"的缘故,也就是说寿山溪的溪水充分含有某种色元素,而且浸透能力特别的强。

这似乎有些道理,也似乎颇能解释为什么唯有寿山溪两侧才会掘出田黄的神奇。
但这里随之也就出现了另外一个疑问:上坂是寿山溪独家流域, 中坂田由于大段溪的汇入而成为寿山溪与大段溪的共同流域,下坂田则增加了大洋溪的汇入遂成了寿山溪、大段溪、大洋溪三水混合流域。按照上述说法,上坂独享寿山溪百分之百的浸润,应该上坂田的田黄色泽最为浓重;中坂田由于大段溪的汇入,使得寿山溪酸化与着色能力减半,那么中坂田所产的田黄在色泽上应该变淡,而下坂田再加上大洋溪的汇入,使得寿山溪的酸化与着色能力格外衰减,那么下田的田黄在色泽上应该更淡。但实际情况又并非完全如此,这就使得田黄格外蒙上了一层神秘。

这似乎与田黄石在水田或沙土中沉埋的时间长短以及沉积的深度又有着某种关系,此外还有土质的影响。这种成因的复杂,使得田黄变得格外扑朔迷离也格外诱人。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