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供石
石有奇石,异品,妙者。
异品奇石,大者植于庭院,小者供于几案,都能营造出文雅、清幽的格调与氛围。
这里要说的供石,就是供于几案间的妙石。
绍兴柯岩有云骨,上丰下俭,独立高耸。上世纪末,主事者欲在云骨前立一照壁,并为照壁题词的内容找我,因为云骨背后有普照寺, 我便为照壁拟了 "一炷烛天"四个字,后请书法家沈定庵先生书写上壁。
这云骨是奇石,并非移植,而是根立在原地的山石中的绝品。如果能縮龙成寸,将云骨移供上案,就是绝妙的供石。供石正是庭院中的假山片石,微型化后,移置于书斋、轩室之几案间的小品。一般以尺余高为宜。
供石之风,大概始于魏晋,盛于北宋,渐衰于明清。魏晋时候的名流清谈,焚香踞坐,手拂尘尾,借供石而助雅兴。到了北宋,花石纲掀起的大浪,则将供石进一步推进了达官贵人的文房。明承余绪,清则接近尾声。现在又重新兴起。
苏东坡的《怪石供》、《后怪石供》,列举出多种可以赏玩之石。宋朝的花石纲中经常出现太湖石的身影,乾隆皇帝则亲赐灵壁石为天下第一。其余如英石、昆石、栖霞石、菊花石、木化石……凡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而又绝美者,皆可为供石。
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说英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 间有红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一一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又一种色白,四面峰峦,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有声……
陆游则在"临窗静试下岩砚,欹卧枕看灵壁山"的逸趣中,享受着端溪石与灵壁石给自己带来的雅致。
明人王守谦的《灵壁石考》,则进一步认定董其昌的戏鸿堂、米万钟的勺园、曾莲生的香醉居、刘际明的悟石斋……都有供石。而这些文物鉴定专家的书斋、轩室中的供石都是灵壁石。
供石供于几案。有香缭绕,有丝竹悦耳。坐卧随处间,赏石便如坐禅。静心,养性,悟道……
水令人远,石令人幽。
猎户看到假山,或许会想到鸟兽;樵夫看到片岫,或许会想到柴禾;文人清客晤对供石,神往的也许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是"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供石上案,美在自然。
宋人将"瘦"、"透"、"漏"、"皱"作为审石的标准。清人陈洪范举手赞成:
 
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 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
 
清人郑板桥则略有微词:
米元章论石,瘦、皱、漏、透,可谓尽得石之妙矣。苏东坡又说:石文而丑。"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
苏东坡是玩石大家。
米元章其实更是石痴。
明人《素园石谱》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事情:米芾守涟水,地接灵壁县,趁便收集灵壁石,并一一品目,加以美名。问题在于:入室终曰不出,乐而忘事,有点玩忽职守的意思。当时大臣杨杰官为廉访使,得知米芾好石废事,便想去矫正米的石癖。杨到了涟水,对米正色道:朝廷以千里付公,岂能终日弄石而不理事?奏章上去,你就后悔都来不及了。没有想到米芾竟从左袖中取出一石,其状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色极青润。米举石反复对杨说:这样的石头,怎能不爱?杨不予理睬。米纳石入袖。又取出一石。此石叠嶂层峦,奇巧更胜。杨仍然不予理睬。米又纳之入袖。最后再取出一石,此石天工造化,尽神镂之巧。这一次杨廉访使瞪大了眼睛,惊喜道:这样的石头安得不爱,非独公爱,我亦爱也。说着随即就从米芾手里夺去,携石登车径去。这就是那个时候爱石的时风。

本文有文物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