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青花瓷文物的作伪与鉴定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分为五个步骤,即起稿、勾线、分水、施釉和烧成。其中前三个步骤也就是瓷画的工序(有些单件除外)。

起稿就是将蜡纸用针笔按图案轮廓剌出小孔,形成点状花纹,再贴在坯体上,用纱布包黄蔑灰或红粉在蜡纸上轻轻抹一遍,粉灰就从小孔中落到坯体上,形成了许多小点所连接的纹样。然后用浓、淡合适的青花料对纹样进行勾勒,即谓勾线。勾线用笔要自然、流畅、刚劲有力。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步骤分水了,分水按照画面的需要按头浓、正浓、二浓、正轻、影轻的浓淡变化的不同,在勾好线条的坯面,以泼墨式的笔法,进行青花料的染色,以达到完美、统一的艺术效果。也有青花瓷画是先分水、后勾线,这样就不受瓷画、纹样轮廓的束缚,使画面活泼、自然,如此表现手法一般多用于写意青花瓷画的运用。接着对已画好的青花瓷进行罩釉,又称施釉,它包括吹釉、蘸釉、资釉、射釉等几种施法。最后进窑烧制后,瓷画才在透明的釉下显现出来。

我们今天能较多接触的青花古瓷是经过文物鉴定专家鉴定后的明、清瓷器,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画的呈色根据瓷器的大小、粗精的状况呈现出多种特点,往往器型大、纹饰繁细的青花呈色蓝艳,略带结晶斑,胎质洁白细密,釉层晶莹透澈。器质灰白间有杂质,釉层青亮,个别有生烧现象出现,青花呈色灰黑,釉色青黄。这些现象的出现, 与明代景德镇地区众多窑场中采用的不同制瓷原料、工艺水平及面对各类使用对象有很大关系。现在仿品的胎质多系球磨机研磨,洁白细膩无杂质。釉色虽白中闪青,但同一器物上釉层薄厚处,釉色并无明显的深浅变化,且略显浑浊,无古瓷真品亮青的感觉,青花发色虽追求蓝艳,但蓝色浮于釉层表面,人为点染的黑褐色结晶斑更显呆滞。

嘉靖民窑青花发色充分,很少见有发色不足现象, 且呈色多在紫艳、灰蓝之间,其中紫艳的,常常见有晕散或点点积青。隆庆民窑呈色也与嘉靖相同:在紫艳与灰蓝之间。而万历早期民窑青花瓷器与隆庆时期极为相似,青花发色多数较好,但从总体上看,呈色紫艳的大大减少,且有发色不充分而呈灰黑色的。从画工上来看,晚明民间瓷画用笔简洁流畅,造型洒脱,表现手法多为大写意,兼有工笔、工笔写意相结合等手法。虽不如官窑青花画法工整细腻,却倍显洒脱自然。大量出土和传世的民间青花瓷表明,明代成化以前民窑青花多勾、拓、点用笔,笔致粗犷奔放,线条酣畅有力,粗细变化明显。到晚明,线条趋于细丽,分水层次增多。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