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史前,谷叶紋陶瓮
在河南省博物院里,历代文物琳琅满目。可是,我竟被一个彩陶瓮吸引住了,久久不能移步。

那陶瓮,小口鼓腹平底,浑厚不俗,口径11厘米,通高32厘米。瓮肩宽广,周匝饰一抹白彩,犹如结了一条白绸彩带。彩带的前后,各生出两片长长的叶子,悠然翘首,两两相对。一目了然,这是两棵雨后勃然挺秀的谷禾。

这一彩绘,只有寥寥几笔,只用单一白色,衬以陶壁的橘红色,柔美的线条又同器物的流线型浑然一体,形成了简洁、明快、秀雅的格调。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出土不下数十万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形成各自的风格,往往成为各自文化的特色,或以繁丽、铺排著称,或以粗犷、古拙见长。绚丽多姿,蔚然大观。像这谷叶纹彩绘的笔法与格调却是罕见的。它孑然存世,独树一帜!

这彩绘取材于谷禾,却未依原型画得枝叶逼真。它洗练得只画了一茎两叶,然而其谷物丰收的寓意已跃然而现。甚至会引人联想:那陶瓮中大概存放着满满的谷物吧!这艺术手法很妙,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画家齐白石语)。耐人寻味。这正是中国国画的传统写意笔法,也是这谷叶纹彩绘的艺术特色。

起初我想,它堪称艺术吗?那不过是制陶老妇无心的一抹,偶然而成,算不上什么。但当近前欣赏时,这种臆想立即消失了 。原来,那叶纹的白彩之下或外侧,隐约地仍可见作为底稿勾画的双勒黑线。显然,这简洁的几笔白彩,并非是那制陶老妇无心的一抹,而是精心着意的创作。只是彩绘时早已成竹在胸,不为底稿所拘泥,挥笔而就,才全然没有斧凿气。

这件难得的艺术佳作,原来埋藏在河南省的中部嵩山脚下颍河之滨的一个台地上,这里恰有一条谷水河汇入颍河,这个遗址就是以这条小河命名。它是1976 年禹县谷水河遗址被发掘才得以重新问世的。

在谷水河先民生活的时代正发生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原来老祖母的威望日益下降,以男人为首领的家族开始出现,原来的对偶婚正在解体,夫一妻的小家庭形式开始出现。这一现象并无文字记载,何以得知?考古学家说,那是根据谷水河遗址中的建筑形制得知的。那已不是先时母系氏族社会的那种围绕中心广场建成的一圈半地穴式的圆形草房,而是几个单间并排的长方形屋室。这是适应新的家庭需要而兴起的普遍建筑形制。正如中国农年寸中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是封建制下小农经济的产物,而沿海城市中的过去的高楼洋房与贫民窟一起诉说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一样,都是确凿而可信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不是偶然的,它植根于经济基础之中。谷水河先民的时代,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这时,中原地带的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陶瓮就是因需要较长时间储藏谷物而制作的。有些地方已用大批粮食随葬,显然,农业原始经济已相当发展,从而粮食有所剩余。

与此相适应,先民的历法知识也发展着。中原另一遗址即郑州大河村的出土文物上就有太阳、月亮、北斗七星等彩绘图案。这表明那时的先民已从观察物候种庄稼发展到观察天象定历法了。天文形象绘于日用的陶器之上,可见天文历法知识已不那么神秘,可能已成为种植者的常识。

谷水河的先民以颍河河谷为通道同域外进行着文化交流。所以,这里的仰韶文化,带有河淮地带以及江淮地带原始文化的色彩和特点。显然,这里位于中原的门户,得风气之先。谷叶纹彩绘艺术,出现于这样的条件之下,也就不足为怪了。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