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书画著录书中的伪书
书画著录书中既有专门著录公私藏品的,也有作者鉴定书画时的随笔或追记,还有一种是故意骗人的记录。明代张泰阶的《宝绘录》就是一例。
 
张泰阶,字爰平,号放言子。上海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喜好临古作伪,专造古代大名家书画和全套假题跋,并作文字记录,编成《宝绘录》。清代吴修(1764—1827)在《清霞馆论画绝句》中评论道:"不为传名定爱钱,笑他姓张谎连天,可知泥古成何用,已被人欺二百年"。又说^'崇祯时有云间张泰阶者,集所造晋唐以来伪画二百许,刻为《宝绘录》20卷,有六朝至元明无朝不备,宋以前诸图,皆赵松雪、俞紫芝、邓善之、柯丹邱、黄大痴、吴仲圭、王叔明、袁海叟十数人题识,终以文衡山,不杂他人,览之足以发笑。岂光流布其书,后乃以伪画出售,希得厚值耶?数十年间余见数十种,其诗跋乃一人所写,用松江黄粉纸居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对《宝绘录》所列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等画提出置疑:卷轴累累,皆前古之所未睹,撩以事理,似乎还近"。又"所列历代诸家跋语,如出一手,亦复可疑"。两家的评论,与今天所见伪本情况相符。笔者曾在台北大都会陈俊宏先生处见到两件《宝绘录》著录的手卷,也印证了吴修的说法。
 
无独有偶,清末杜瑞联所作《古芬阁书画记》十七卷,成书于光绪七年(1881年),著录汉、魏、晋、唐名家至清代嘉、道年间书画共六百余件。只要浏览书中的名头、款式及题跋,就可知该书著录的书画也大多是伪作。如书法第一卷云:"汉章帝建初元年隶书手诏真迹卷",款云:"建初元年正元丙寅皇帝诏,唐贞观皇帝御笔长题"。画第一卷云:"东吴曹弗兴罗汉渡海图真迹",款云:'曹弗兴画,隶款,清康熙皇帝长题"。一些年代较晚近的若干小名家,如郭尚先、司马绣谷等人的作品则可能是真迹。杜瑞联,字鹤田。江苏泰兴人,官至贵州巡抚。他继张泰阶《宝绘录》之后又杜撰此书,可谓天下奇事。
 
以上两种著录书,对于书画鉴定毫无参考价值可言,都是书画著录中的伪书。然而,还有一些著录书,其作者未必是刻意作伪,只是限于自身鉴定水平或没有加以考证或记录不明确而造成谬误,或是著录书中有些内容由于转抄而发生脱误,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要依据不同条件灵活掌握。如元代因皇帝及其父祖名一般是蒙语译音而不讳。到明代虽又恢复了避讳,但同清代一样均不避名讳,所以日初宋濂《行书致端如书札》(见图版)中即出现了"重"字,并没有避明太祖朱元璋(幼名重八)幼时的名讳。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