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另类鉴宝! 通过“避讳”可鉴定艺术品真假

  避讳是中国古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各个朝代对于避讳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在鉴定中从避讳入手是很明确而且是过硬的辅助鉴定的资料。

  宋徽宗题款的北宋名画《听琴图》,鉴别起来还真有点难度,但却给人意外的收获,比如其落款上题词是大臣蔡京。对此,你看出什么名堂来了吗?要知道,在古代,按照封建礼制来讲,如果是宋徽宗所画,怎么可能让下人来题词呢?这不是颠倒大小,这可是太岁头上动土。这是绝不能的,这是砍头之罪。所以,由此判定,此画实则不为宋徽宗所画。

  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为此,在中国古代书画中有一套礼制和形制,比如赵匡胤的“胤”字和玄烨的“玄”字,在当时都要避而不写,故宫的神武门原本叫做玄武门,但因康熙皇帝名玄烨,为避开“玄”字,故更名为神武门。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避讳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古籍版本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避讳给我们考证古籍的年代及鉴定版本带来极大的便利。正如陈垣先生所说,这种习俗“其流弊足以混乱古文书,然而反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书之滞疑,辨别古书之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因为避讳极具时代性,利用这一点正好可以将它作为某一时代的标志。用避讳的方法来鉴定古籍版本,要熟悉一些重要的讳法、讳例、讳字和讳类等,如晋代王羲之的曾祖名“览”,为避曾祖讳在他的《兰亭集序》中将“览”写成“揽”。约50年前,北京琉璃厂有一幅落款为董其昌的绘画作品,画得很好,所以有人要买。后来有人看出了这件作品的毛病,落款“玄宰”的“玄”字缺写最后一笔,是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烨的讳。董其昌死于明崇祯九年,没有活到清代,因此就肯定了这件作品是清代人伪造的。

  中国的文物鉴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鉴定家要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对中国的历史礼制和形制一定要有深刻了解,才能从避讳中独辟蹊径,另眼识“李鬼”。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