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古董鉴定Content 首页 > 古董鉴定 >
古董鉴定专家谈绘画的笔墨
古董鉴定专家谈绘画的笔墨

笔墨包含可见的外在形式和不可见的内含形式两种因素,前者具体表现为点、线、面所形成的衣纹描法、山水皴法、树石点法以及设色法、水墨法等,有一定的发展轨迹可寻,呈现较强的时代性;后者具体表现为笔法和墨法,因人而异,呈现较强个性。因此,笔墨中的时代风格主要是看外在形式诸因素。

1.衣纹描法
人物画的衣纹线条,前人曾归纳出十八描,许多描创始于某个时代,可作为时代风格的一个依据。如游丝描由东晋顾恺之始用,琴弦描为唐代张萱、周昉擅长,战笔描是五代周文矩所创, 兰叶描从北宋李公麟后盛行,折芦描多见于南宋四大家,减笔描至南宋梁楷时成熟,钉头鼠尾描以明代浙派最典型……倘衣纹描法时代不合,就值得怀疑。
如原题唐韩榥《文苑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衣纹作"战笔描",此描法为五代周文矩所创,显然不可能出自唐人之手。进一步考辨此图,其题材、形象、构图,与宋人摹的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后半段完全一样,唯水平高出很多,可能此图即为周氏原作之残本。
又如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在数卷存世本中水平最髙,然衣纹作"兰叶描",既近唐吴道子,又似南宋马和之,可见是件南宋摹本。 ^

2.山水皴法
山水画中的山石皴法,前人曾归纳为二十四皴。李霖灿先生亦撰《山水画皴法、苔点之研究》一文,详细剖析了皴法的历史演变过程,指出唐代山水有勾无皴,五代始见皴法,有董源"点子皴"、巨然"披麻皴";北宋逐渐发展,出现范宽"雨点皴"、郭熙"云头皴"、二米"米点皴";至南宋四家时,又流行大、小"斧劈皴";元代又涌现出赵孟頫的"解索皴"、王蒙的"牛毛皴"、倪瓒的"折带皴"……倘皴法颠倒时代,也属赝品。
如宋米友仁《云山图卷》(美国克里富兰美术馆藏、山石虽作米点皴,然已属元代髙克恭一路体貌,时代显然晚于宋,当属元、明人仿本。

3.树石点法
点法主要用以表现树叶、树丛、花叶、花丛以及山石苔点。
点法也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过程,以苔点而论,唐代山水尚无苔点,五代亦少,唯见巨然《秋山问道图轴》上有;北宋时,北方山水派系均不点苔,南方山水派系时用,至南宋末才普遍流行点苔;元以后日见普遍,并由写实而趋写意,追求笔墨趣味,明代达到高峰,出现了横苔、立苔、渴苔、攒苔以及着色苔点等技法。至于树叶点法,也在五代后日趋丰富,有大小混点、胡椒点、介字点、个字点、鼠足点、松叶点、柏叶点、椿叶点、梧桐点、菊花点、梅花点等等。树石点法的时代性也是不容混淆的。
如辽萧融的《花鸟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石的着色苔点,采用"双重苔点"法,即先用浓墨点苔,再施石绿重点,形成绿苔外一圈黑边,这明显属于明代文征明一派画法,不可能见之辽代。同时,此图花鸟画法亦近明代吕纪,山石又似明代浙派,整个画风迥异辽代,故此图定属明后期人伪仿。

4.设色法
设色法的历史演进轨迹大致是:唐代多重彩平涂法,五代始见淡彩晕染法,北宋徐崇嗣创设色没骨法,南宋初金碧山水才成熟,元代黄公望创浅绛法,明代董其昌有墨彩法,清代郎世宁善明暗法。这些设色法的出现,也前后有序,不容颠倒。
如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绿重色中见金碧勾染之痕,这种金碧山水画法在北宋中期才始见,南宋初方成熟,故此图不可能画于唐代,当属宋人摹本。

5.水墨法
水墨法的历史演进轨迹大致是:唐中叶始用水墨法,五代后才流行,董巨画派善用水墨晕染,米氏云山多作泼墨,南宋马、夏擅长刷墨,元四家各创干墨、湿墨法,明代徐渭发展了泼墨法,清代龚贤以积墨法见长。这些墨法也各有一定时代性。

如元王冕《墨梅图卷》(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所运水墨干湿相间,放纵有余,厚重不足,已属明人墨梅风格,经比较为陈宪章画,王冕款当为后添。
至于笔墨的内含形式即笔法和墨法,虽主要体现在个人风格中,然有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时代共性。倘某代某派存世真迹较多,通过比较分析,当能概括出在笔法或墨法上的共性,藉以把握时代性。如南宋四家的院体山水,笔法具浑穆的共性,运笔均沉稳、凝重、严谨;而仿此派的明代院体、浙派山水,笔法就轻飘、单薄、率意,显得飞扬尖薄,这就是笔法上的时代差异,据此就能分辨出许多冒充宋画的明代院体、浙派之作。

本文由古董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