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古董鉴定Content 首页 > 古董鉴定 >
古代印章从质材的鉴定

古代印章质材的鉴定

中国古代实用印章和艺术印章,在鉴定上具有不同的特点。鉴定古代实用印章,主要是依据印文内容、印文字体、构图、制法、印钮形制以及印章质材等方面的特征,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有确定年代的玺印标准品,进行考证。鉴定艺术印章,除了鉴定实用印章所需注意的几个方面之外,还要看刀法的特征和其艺术的渊源等。

古代印章使用的材料范围很广,有青铜、红铜、黄铜、金、银、铅、铁、和田玉、玛瑙、琥珀、煤精、水晶、绿松石、木、象牙、兽骨、犀角、陶、瓷、砖等等。在秦代以前,人们制印是自由选材,"各服所好"。从秦代开始,在公印范围之内,对不同的官员等级印章的用材有了严格的规定。到了汉代,这些规定进一步完善,形成制度。如皇帝的印章曰玺,皆用白玉制成;皇后、诸侯王之印质,皆用金印(西汉时诸侯王用黄金印);皇太子、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等皆用黄金印(即铜制鎏金印);秩比二千石者,皆用银印;千石、六百石、四百石等,皆用铜印。这种用印制度,以后历朝历代虽稍有变化,但一直沿用到明清。而历代私印的选材,则并不十分的严格。

古代公印的用材与古代职官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鉴定古印时,一定要结合各朝代的职官制来判断分析。例如,印面内容为"军司马印"或"大司马印", 系东汉、三国时的职官名称,而所用质材如为玉质或红铜质,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古代公印基本以青铜为主,红铜印到明代才开始出现(黄铜印到清代开始出现)。

玉质印是级别最高的,古代只有皇帝才可使用(私印除外;)。知道了印章质材与职官级别的关系,在鉴时就可从印章的用材上发现一些伪造之品。

明清以来的艺术印章,属于私印范畴,治印所用的材料主要是各类石质之材。在各类石料中,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为佳。但是普通的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价值无几,只有寿山石中的田黄、田白,青田石中的各种冻石和昌化石中的鸡血石等才是名贵品种,价值高昂,是造假者仿冒的重点,市场上所见的伪品主要都是假冒以上三类石材中的名品。伪造假田白和鸡血石的情况,在民国时期就已存在,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指出了这种作假的方法:

"其法将普通之黄寿山、白寿山之精者,置杏干水内煮之,约二十四小时之后取出,当其热度未退之时,再近烈火烤之。及其已热,急以藤黄擦之,屡屡擦烤, 必至黄色,已入石内为止。以漂白粉擦之,则为田白。"

"昌化石之伪制,只以添制鸡血色为目的。其法有用火漆焊入者,亦有以朱砂渍者。或用杏干水煮后,抹以红颜色者。"

现在的造假技术比过去高级多了。譬如,有的采用激光技术制作假田黄,在寿山石中打入黄色,使之成田黄的颜色。这种假田黄与真田黄比起来,色泽显得呆滞。还有的以寿山石粉加入化学剂合成,用模制成有印钮的石章,但此类石头难以打磨光洁。也有的用巴林石中的"福黄石"假冒田黄,外观上两者近似,不小心也容易上当受骗。近年来有用绿泥石假冒田黄的,绿泥石产于辽宁岫岩县,实际上是蛇纹岩的绿泥石化,硬度仅1. 5度一2度,但质地晶莹半透明,光泽上佳, 手感温润。经过高温高压处理,染成通体黄色,光彩夺目,视觉上近似真田黄,因绿泥石也有"萝卜纹",故一般用肉眼较难分辨。

鸡血石作假的方法也有不少。有的在昌化石章上涂以硫化汞,阴干后再涂, 反复数次,然后置于树脂内浸渍,取出晾干后,再用水砂打磨光。此类伪品粗看外貌与真品极难区别,但仔细察看,仍可见树脂表皮毛孔粗之特征。也有的在鸡血石章上添加硫化汞,血上加"血",真中惨假。还有的在真石上加嵌"鸡血"边料,色块形状突兀,与其他部分不能融合一体,细辨可见在嵌合处存在接缝。

现在市场上所常见到的伪冒昌化鸡血石,主要还是产于内蒙古赤峰巴林的鸡血石。巴林鸡血石的外观与昌化鸡血石十分相似,但白色的分布呈一条条的血筋状,交叉纵横,散而不聚。除了一些特别优质的以外,大多数的巴林鸡血石"鸡血"较暗红,不如昌化鸡血来得鲜艳,即使是色泽较鲜艳的巴林鸡血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颜色会逐渐变暗。所以,在"鸡血"上与真正的昌化鸡血石还是可以区别的。

印章其他质材的真伪鉴定,如玉质、青铜质、牙角质等等,可以参阅本书中相关的章节,此不赘述。

本文有古董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