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真的未必好,假的未必坏"
在书画鉴定中,首先要采取正确的鉴定标准。标准过低,只要作品的时代大体相近,就视为真迹,易将伪作当作真迹;一味采用高标准,一件书画必须十全十美才认为是真迹,稍有变异不同,就视为伪品,又往往把真迹看成赝作,都是不正确的。
在书画鉴定工作中,不要片面认为真品一切都好,伪作一文不值。
通常所说的鉴定不同于欣赏。欣赏的目的是明确好坏,鉴定的结果是辨明真伪。一件艺术品的好坏问题,严格来讲不同于真伪问题,更不能简单地说成真的就好,假的就坏,还是说"真的未必好,假的未必坏"比较科学。
一位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之所以被人们推崇,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水平非同寻常,"若非妙手偶得即是千锤百炼的结晶",可以说是他们的作品就是"好"。然而,任何一位著名书画家,都不可能保证件件作品都是高水平,会因种种因素使某些作品有失水准。吴昌硕就非常厌倦画同一构图的绘画,如果硬画下去,由乏味而产生败笔是极有可能的。张大千曾作《江山才子图》,画风明显与平常有别,他在题字中写到:"案有败麋,兴到为之涂抹"。看来张大千虽有兴致作画,但客人家中的绘画用具不甚理想,使作品没"好"起来。一个书画家成名后,如不用他人代笔,那么应酬作品虽保真而不能保好。索画者与书画家的关系有近有远,有疏有密,润笔也有高有低。像吴佩孚的绘画作品,若是真迹定不会好,而经过他人添笔加墨反而能"好"起来。这些都说明作品"真的未必好"。
据有关材料证实,王石谷早、中年时造作许多宋、元人的假画,就王石谷的绘画水平而言,假画水平也许不逊于宋、元人。张大千早年作了大量石涛的假画,使行家连连"打眼"。张大千造石涛假画足以乱真,或许比石涛还技高一筹,有些笔墨为石涛所不及。另外,类似周臣为唐伯虎代笔,罗两峰为金冬心代笔,萧谦中早年为姜颖生代笔等,这些代笔人的绘画水平都不低,甚至超过被代笔人。这些都说明作品"假的未必坏"。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