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古董鉴定Content 首页 > 古董鉴定 >
中国古董艺术品研究鉴定现状反思
  毋庸讳言,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人们追求物质富有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如何对待老祖宗的文物遗产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边是目前在岗或退休的体制内文博工作者,他们坚持“民间文物稀少,仿品、赝品多多”;一边是为数众多的民间收藏爱好者,他们在承认文物造假现象存在的同时,也认识到近些年面世文物浩如烟海。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采访了中视纳福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系列纪录片《鉴藏中国》总策划、小雅斋主人齐同民先生。
  齐同民说:“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使得许许多多的人不再盲目相信一“家”之“言”了,面对某些“权威”们的错误的鉴定观点也不再沉默。近年来,杭州、北京两地法院受理的维权诉讼,反映了体制内外双方尖锐的矛盾的特点。”
  齐同民表示,多年来,少数文物工作者和社会散兵游勇被包装成文物鉴定“专家”,走遍大江南北“鉴宝”,借助媒体向社会高分贝的宣传“中国现在收藏界的收藏品假的多,真的少”、“高科技造假无所不能”,暗示人们“收藏真品找专家”致使大多数中国人看到文物就知道问“真假”和“值多少钱”,而文物本身的文化内涵或被人为的扭曲解释,或有意无意的忽略。老百姓出于对政府媒体的信任,也就盲目的相信了所谓的“专家”,相信了古董值“钱”,收藏到一件就可以发财。于是,民间收藏爱好者的雪球越滚越大。凡是想着收藏古董就可以发财的美梦必定是一个个的破灭。因为一般人不明白古董是用来记录那段历史的,收藏古董是为了传承文化的,不是用来发财的这一道理。因此,由于收藏导致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很多。
  当代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说:“行内众君子写的“实用”或“应用”经济学,一般是以理论分析为起点,然后引用真实世界的例子做示范。我是倒过来,先以一个自己认为是有趣的真实世界现象为起点,然后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看似相同,这二者实有很大差别。前者是求对,后者是求错。换言之,前者是先搞好了理论,然后找实例支持,这是求对。后者呢?先见到一个需要解释的真实现象,然后以理论作解释。在思考的过程中,作者无可避免的要找到反证的实例,这是求错。找不到反证的实例,理论就算是被认可了。”
  张五常先生说:“ 理论永远不可以被事实证实(cannot be proved by facts),只可以被认可(can be confirmed by facts)。”
  齐同民介绍,民间收藏群体里,很多人并不知道张五常先生,甚至更不知道张五常先生这些实用了几十年的真正的经济科学理论,但是,他们的收藏实践却暗合了这个原理。比如,收藏家得到一件收藏品,照文博业内个别“专家”的观点,这些藏品都是“不对”的,都是“错”的。
  民间收藏家不着急肯定或否定,他们潜心研究、调查、走访、交流,寻找“专家”说的收藏品“不对”、“假”的证据。结果,一次次的反复的实践,却无法找到支持收藏品“不对”“假”的证据。所以,这反而证明了民间收藏的很多收藏品都是真品,不少还是非常精美的古董艺术品。
  文博界过去对“某一件”古董艺术品的学术研究理论没有错,但是,把个别“理论”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去指导收藏,则是违背逻辑学原理的,是非科学的。拿馆藏文物作为“标准”去衡量任何一件类似的收藏品,必定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古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工艺艺术品,没有一模一样、没有差别的两件瓷器,两幅书画,两件玉器。
  齐同民表示,每个人都可以谈自己对一件古董艺术品的看法,但是,“看法”不是证明古董本身真品赝品的“证据”。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某收藏品是“赝品”“假货”的话,那么,实际上它就是被证明其为真品。这就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科学原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立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的,优秀的历史文化的载体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古董艺术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人教诲,不可忘却。在习主席领导下,各行各业都在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我们的文博研究领域,也应该对过去的研究思路进行反思,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古代文物艺术品的研究和鉴定,保护好民族的历史瑰宝,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践行伟大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努力。
  小雅斋主人齐同民简介
  圣人云: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大雅斋过去在宫廷,小雅斋现在在民间。郑板桥诗曰: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精品收藏是我的收藏理念,精品的文化内涵亦是最丰富的,是值得传承的,故我藏室取名“小雅斋”。
  齐同民,1953年生,大学文化,曾做文艺工作和中小学语文教师30年,2000年内退,做职业古代文化艺术品收藏。
  其收藏品“唐猫眼儿宝石贡珠”获2011年杭州西湖博览会金奖。2011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周公益主题活动组委会,中国联合国协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十大民间收藏国宝奖”。2012年本人获“文化保护贡献金奖”,收藏品“清代珐琅彩陶瓷算盘”获“十大民间收藏国宝奖”。
  中国经济导报、香港亚太网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原《收藏故事》栏目组等多次对其采访报道。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