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古董鉴定Content 首页 > 古董鉴定 >
人世辛酸况味的深刻体验-说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人世辛酸况味的深刻体验-说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 刘 扬 忠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 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这首小令,是辛弃疾在仕途上第一次被弹劾去职, 闲居上饶带湖期间0181—1192〉所作。博山,山名,在信州(今上饶)永丰(今广丰)县西约二十里。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南东路信州》载:"博山在永丰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峰,以形似庐山香炉峰,故改今名。"这里离上饶不远,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于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常来此游览和读书,先后
在这里写了十几首词。这首词就写于这段时期的某一个秋天。

全词以咏"愁"为中心,通过"少年"时与"而今"(中年时)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愁"的相异体会,阐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使人产生联想,具体地感受到忧患馀生的辛酸况味。上片先写少年时的所谓"愁",表明人在青年时期往往因为涉世未深而不懂得人生的艰难。开头二句就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这意思是说:一个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而涉世不深,乐观自信但想法单纯,对于千古以来人们常说的人生之"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听别人说登高可以触发诗兴而写出"愁"来,就也学着登楼赏玩。三四两句:"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思是:因为"爱上层楼",果然也像古人那样在高楼上触发了诗兴,于是就想仿效古人,抒发一点"愁情",但实际上那时还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而登楼觅愁,勉强诉说一通愁情,连自己也感到有点别扭。熟悉古典诗歌的人都知道,古代作家有登高楼而抒悲遣愁的传统,好几个著名诗人都留下了登楼遣愁的名篇佳句,如王粲《登楼赋》:"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杜甫《登高》:"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等等。这些作品都将"登楼"与"愁"字联系在一起。但这些作品抒写的都是饱经忧患的中老年人真实深刻之愁,即如辛弃疾本人,他中年所写的咏愁之词《祝英台近》,就有"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的真实描写。而这里所追忆的少年时"爱上层楼",则仅仅是在形式上仿效古代作家,所咏之愁并非真愁、深愁,而是假愁、浅愁、闲愁,故用一"强"字(此字这里读上声,"勉强"、"硬要"之义)显示其实质。
 
词的下片,将"而今"之愁与上片"少年"之愁进行对比描写,突出 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遭遇的坎坷和处世阅历的加深,对于人生不可避免的这个"愁"字有了真切而深刻的体验:"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看得出来,作者在上片以自嘲的口吻写少年时的假愁和闲愁,其目的就是为了反衬如今中年时的真愁与 深愁,所以下片一开头就以"而今"一语作有力的转折,来突出现在的饱经忧患的中老年之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有很大的概括力,它包含着作者从少年到中年的岁月里许多复杂的生活感受。接着他感叹道:"欲说还休"真正品出了"愁"的滋味反而不愿说,这该是多么深沉的痛苦!这两句虽是抒情,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叙事成分,它是在倾诉作者从起兵反金、南归宋朝二十多年以来极为浓重的愁苦之情。

他二十三岁时(也就是"少年"时)率军归宋,目的只在于实现北伐中原、统一祖国的理想。不料南归以来,一直为投降派所排挤打击,尽管"负管乐之才",却"不能尽展其用",非但如此,还被弹劾去职,虎落平阳,成为蛰居上绕灵山之麓的一个客,其内心深处的愁苦可想而知!寥寥两句十一个字,把二十多年对社会人生的复杂感受"尽"收于其中了。不过辛弃疾不愧为胸怀宽广的达士,他虽"识尽愁滋味",却没有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是出人意料地以谐谑语结束全篇:"却道天凉好个秋!"至愁至苦之情,却以轻松幽默之语化解之,意思含蓄而又分明,更加耐人寻味。
 
通过这首词 ,我们不但能够从一个侧面了解辛弃疾的理想和抱 负 ,而且可以深人地理解他倔强而诙谐的豪士 、达士性格。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