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瓷器鉴定Content 首页 > 瓷器鉴定 >
白资和青瓷的鉴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工艺迅速发展,浙江的越窖在西晋时烧出的青瓷器,其水平已接近近代瓷器的标准。中原地区在南方制瓷工艺影响下,也创烧出白瓷。到唐代,北方邢窑的白瓷与南方越窑的青瓷代表了全国制瓷业空前兴盛的局面,被称为"南青北白"。
 
1.白资

唐代瓷器基本上还是单色釉,釉色的单色以白、青为主。白瓷创制于北朝,但在唐代白瓷生产发展很快,白瓷以邢察最好。邢窖古窗址在今河北省临城县祁村(一书云内丘县)。唐代邢窑白瓷专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其中有"盈"、"翰林"字款的,是邢窑白瓷中的名贵品种。
 
白瓷白质纯正,胎骨坚实、致密,胎土白而细洁,瓷化度高,叩之作金石声。釉色洁净而明亮,许多唐诗中都有赞颂唐代白瓷的名句。邢窖白瓷到中唐时已普及于全国,到唐末五代,由于定密白瓷的兴起而日渐。

2.青资

一般认为,青瓷与白瓷釉色的不同,主要在于釉中含铁的多寡不同所致。青瓷釉中含有一定量的铁,含铁越多,釉色越深,含铁越少,釉色越淡。而白瓷釉中,含铁极少。
唐代青瓷以越窖产品最为著名。越窖是浙江境内绍兴、余姚等地区烧制青瓷窖的统称,一般认为余姚上林湖畔(今属慈溪)为越窑的中心地区。越窑生产青瓷历史很长,自东汉起就已烧造青瓷,到唐代规模不断扩大。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的《茶经》,当时余姚、上虞一代属越州,故曰"越窑"。唐越窑烧造的青瓷,釉色青中微带黄色,后改进为清水般的湖绿色。瓷胎较厚,中唐以后出现印花、划花装饰。越窑瓷器在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宋代人的解释是因为越国(五代十国时期)钱氏割据政权命令越窑烧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唐代生产青瓷的除了越窑之外,还有缻窑、婺州窑、岳州窑、长沙窑等。瓶窑在今浙江温州一带,瓷胎呈色较白,釉色淡青绿,透明度较高,当时称"缥瓷"。婺州窑在今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隋唐时期属婺州。陆羽《茶经》中居青瓷第三位。婺州青瓷釉色在青灰中泛一点褐色,胎上使用白色化妆土(胎用红色黏土做坯料)。釉面开裂处往往有奶黄色或奶白色结晶析出,此乃该窖特有现象。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等地,陆羽《茶经》中将其与越窖并提,可见岳州青瓷在当时就负盛名。该窑青瓷胎一般较薄、较轻,釉色以青绿居多,釉薄彩罐而质细,玻璃质很强,釉面有不规则的细碎冰裂纹。长沙窖址位于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所以又叫"铜官窑"。釉下彩绘是长沙窑首创。最初单一褐彩,绘以简单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长沙窖瓷器有很多文字装饰,开瓷器文字装饰之始。在装饰工艺上,以后出现印花、刻花、贴花、堆花等装饰工艺,这些都是长沙窑装饰艺术特色。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