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瓷器鉴定Content 首页 > 瓷器鉴定 >
东汉青瓷是怎样烧成的
东汉青瓷的烧成,是窑工们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成等工艺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的结果。如果说原料与烧成是陶瓷器形成的"二要素"的话,那么胎料的变化是青瓷烧成内在因素,同时,窑温的提高也是促使青瓷成熟的必不可少的外因条件。在上虞和永嘉等地的东汉青瓷窑遗址中,普遍采用的是长条形的"龙窑"。这种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山坡修筑,窑头与窑尾有一个相当大的高度差,不必另筑烟囱,就能形成一定的自然的抽力。由于窑炉低矮而长,具有升温较快的特点,有利于余热的充分利用,降低燃料的消耗,增加了坯件的装烧量。而其较薄的窑体,又能比较迅速地冷却,这恰好符合青瓷烧成工艺的要求。因为青瓷烧成的过程分为氧化、还原和冷却三个阶段,而烧成的关键在于控制还原和冷却阶段的气氛。由于器表釉料中含有较多的铁分,宜于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并要求快速冷却,以减轻铁的二次氧化,以达到较为纯正的色调。东汉后期窑炉结构的改进、窑温的提高,也是青瓷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也曾对东汉晚期小仙坛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作过测试与化验工作,证明它是在1200度的高温下烧成的,具有瓷质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的特点。器表通体施釉,其釉层比早期青瓷显著增厚,因釉中含氧化钙15%以上,并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所以有着较高的光洁度,胎釉的结合紧密牢固。以小仙坛窑址出土的青瓷斜方格印纹残片的研究为例,它的三氧化二铁和二氧化钛的含量很低。烧成温度已达1310度,瓷胎巳烧结,不吸水,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透光性也较好,8毫米的薄片已可微透光。在显微镜下可见釉已无残留石英,其它结晶亦不多见。釉泡大而少,这就是造成瓷釉特别透明的原因。胎釉交界处可见多量的斜长石晶体自胎向釉而成的反应层,胎釉结合较好,无剥釉现象。从釉的显微结构也可反映出它的烧成温度是比较高的, 因而使得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巳摆脱了早期青瓷釉所带有的原始性。

上述这些极为重要的科学数据,更加严格而准确地表明,东汉晚期的青瓷,除了二氧化钛的含量较高,使瓷胎呈灰白色外,其余均符合近代瓷器鉴定的标准。所以,把我国瓷器出现的时代定在东汉时期是有科学根据的。

在东汉晚期的墓葬以及小仙坛等同时期的窑址中,还出土了一种黑釉瓷。如安徽亳县"建宁三年"墓与湖北当阳刘家冢子墓出土的黑釉瓷器,与上虞、宁波东汉窑址中出土的相同。这种黑釉瓷器的胎泥炼制不精,胎也不如青瓷细膩,器形也较为简单。根据化验结果,胎含二氧化硅高达73-76%。,三氧化二铝含量较低,占15—18%。,三氧化二铁含量为2.3—1. 8呢。系用烧结温度较低的瓷土原料,所以,能在1200—1240度中烧结。器物外表所施的玻璃釉,是含有高达16%氧化钙的石灰轴,由于釉内氧化铁含量达到4一5%。,所以, 釉呈绿褐色,乃至黑色。器外施釉一般不到底,器底和器壁近底处露出深紫的胎色。这种黑瓷器经调查证明, 它是与青瓷同窑烧制出来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色釉瓷器由早期青瓷发展为青瓷,是我国陶瓷工艺上的一大飞跃。由于青瓷既清洁美观,又比铜器、漆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也十分丰富,全国各地均可因地制宜地建窑烧造。所以,青瓷一出现,就迅速地发展起来,并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但是,初从早期青瓷演进而来的青瓷,无论是在造型上或装饰风格上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与早期青瓷相似之处。如碗、盏、盘、钵、盆、洗、壶、钟、瓿等均与早期青瓷的造型相似。在花纹装饰上,仍旧为弦纹、水波纹和贴铺首等,也与早期产品无甚差异,同时拍印的麻布纹、窗棂纹、网纹、杉叶纹、重线三角纹、方格纹和蝶形纹等均与印纹硬陶的装饰图样雷同。这些也都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从造型艺术到装饰风格均可看出它刚从早期青瓷脱胎而来的痕迹。然而,从陶到瓷的发展史上看,虽说这仅仅是迈出的头一步,但毕竟是划时代的一步。

本文由瓷器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